东方演出网

0415 伏仪『而你忽略了一个事实』巡演南京站

东方演出网 https://www.df962388.com 2023-03-18 22:02 出处:八度空间LIVEHOUSE 热度:20
伏仪 『而你忽略了一个事实』2023巡演南京站 IN 八度空间 04/15  周六 20:00 预售¥120

伏仪

『而你忽略了一个事实』2023巡演南京站

IN 八度空间

04/15  周六 20:00

预售¥120

全价¥150

- 8Infinite Art Space -

世上你最喜爱的是什么东⻄?河流和街道 —— 生活中悠⻓的一切。-约瑟夫· 布罗茨基 Joseph Brodsky 《一个美丽纪元的结束》有时候,即便身在其中,生活似乎也是模糊的。去往另一座城市,寻找真实的内心。不是旅人亦不是过客,而是让我们走过的街道、山川、河流,都化成了我们的生命。

          城市中心的空中天台,都会熙攘之中的静谧绿洲,平衡了私密与公共,独立与互联,是喜马拉雅独特的空间场域。在这里我们将打造一系列难忘的体验,构建更多关于城市生活的美妙想象。

       三月初春风温柔的夜晚,在重庆喜马拉雅服务公寓的城市天台,我们携手单向空间共同开启了一场“疯狂朗读夜”,感受和分享文字和音乐的力量。

特邀嘉宾

陈思安

作家,戏剧编导。

戏剧导演作品《吃火》等。

戏剧编剧作品《冒牌人生》《在荒野》等。

出版有短篇小说集《体内火焰》《活食》

《冒牌人生》《接下来,我问,你答》等。

伏仪

独立音乐人

梅花乐队吉他手/队长,

TATA民谣俱乐部创始人。

代表作《雀跃的硬骨》《记昨日书》

《一列绿皮》《弥留》《余生相》等。

我们聊聊音乐与文学,聊聊那些在陌生之地 “重新发现城市生活、重新发现自己 ”的故事。

在朗读与聆听中分享一本书、一首诗、一段文字,共同感受阅读的力量。

Q: 关于经历两位的经历都很有趣。思安是在高考的时候,在父母“不要把爱好当职业”的建议下,把志愿从中文改为了法学,然后苦读了四年后,又从头补戏剧知识。后来在26岁辞去了工作,然后按照规律的作息进行创作。

思安:

对,我是学法学的。其实我父母都是从事中文和文学相关的工作,我爸是中文系的老师,我妈是一位儿童文学作家,所以对于他们来说,如果我成为一个作家会让他们痛心疾首。因为他们觉得这个工作需要非常多的才能与机遇,否则挫败感将比从事其他行业要重得多,而且可能生活也会岌岌可危。我从高中起就一直在写作,虽然没有非常多的发表,但当时还没有形成一个特别明确的目标,或者说是坚定的认为我就一定要以写作为生。所以在高考的时候,他们就忽悠我说你不能去学中文系。如果你想写作,你就必须得学点别的,去开拓你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如果你学中文系,每天都让你背文学史上那些重要的作品,分析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写,很快你就会对写作没有兴趣了。这话也对,但肯定也有很大的问题,就是走了弯路吧。所以当时我报考了法学,第二专业填的是中文系。我上学那会法学系分数要求比较高,我就想如果没被录取上就正好去学中文。谁知道就刚上了半年学,我就确定我这辈子应该是干不了法学有关的工作。

Q:如何看待职业作家这件事?

思安:

以写作为生你的收入就会非常不稳定,偶尔会有不安全感,觉得生活是在一个不稳定的状态,也会免不了有内耗。这是需要有一定的坚持和能量的。与此同时,写作本身或拍戏的过程都能给你带来非常强烈的满足和兴奋感。你慢慢会感觉到,在你做其他任何事情的时候都体验不到这种快乐。那其实这个选择也就不会太困难了。因为从接受层面来说,读者怎么样看待你的小说?观众怎么看待你的戏剧?是另外一码事。但是从你自己的创作的状态来说,是投入到这个你自己的虚构的自己创建一个世界中,而别人也被你的这个世界所吸引,跟着你一同进入。这种新奇感和满足感是非常强烈的,而所有其他的事情都没有办法给你类似的感受。所以很大程度上抵消了这种不安全的感觉。

Q:关于经历

看伏仪的经历,应该很多人会觉得羡慕,有一种生活就是要把你最喜欢的这件事一定要塞到你手里的感觉。伏仪是初一的时候看选秀节目《我型我秀》喜欢上了民谣吉他,然后在学习了两个月的吉他之后,就和自己的老师一起做吉他老师,后来又做指弹论坛的版主,但是也是在上大学的时候并没有选择学习音乐。

伏仪:

我大学学的是会计。当时觉得热爱音乐,不一定非要通过科班学习这样一种方式来参与。大学参加社团,加入乐队,到后来做音乐老师,都是我喜欢的生活方式。我做音乐,父母一直都很支持我,方式也很朴素,就是不干预。但当我需要他们的时候,他们总能及时拉我一把。他们给予了我足够多的支持、信任和自由,让我能得以循着音乐之路,坚定地走下去。18岁时我去到成都,它的开放、包容和自由,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环境与人的关系很重要,在成都生活久了,我自己就是成都的一部分。这座城市会包容一切的音乐风格,它给我提供的是一个足够自由、宽容的环境,这和我父母对我的影响是很相似的。

Q:在你们心中什么才是一个好的作品,好的创作?

伏仪:

我觉得其实写音乐就是一种自我表达。关于好坏,我个人有一个比较特别的标准。这个标准我目前没有在任何人身上看到,包括我喜欢的一些音乐评论人,或者是一些艺术家,他们好像都从没有说过这点。我的判断标准非常简单,就是时间。如果你今天喜欢一首歌,五年十年甚至20年后,你还能喜欢,那这一定是首好作品,不需要通过其他任何维度衡量。原因很简单,人是会成长的。你今天喜欢它,可能符合你当下的一些心境,但当五年或十年后,在成长以后你再来听这首歌,它还能感动你,那就说明这个创作者,他当时创作的角度,不光是艺术性还是文学性,或思想性,都可以满足你的成长,一个能够满足你成长的作品,一定是一个有深度的好东西。

思安:

对于我个人来说,会有我自己特别喜欢的东西。我也会觉得就像伏仪所说的,时间对他来说是一个标准。那么对于戏剧来说,我会经常想的一件事就是为什么400年过去了,大家依然非常喜欢莎士比亚。100年过去了,为什么大家如此的迷恋契科夫。其实在他们的戏剧当中,除了当时当刻的时代所留下的印记之外,更重要的是他们永远在讨论一些非常永恒的话题。爱、背叛、人,人和人之间的这种情感的联结和撞击,以及日常生活当中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的一些对于自我的困惑。这种东西不管在哪个时代都会对人发生效果,并且没有固定的确定的答案,需要人不断地去更新自己的认知,从而去寻找属于你自己的答案。所以这也是为什么这么多的时间过去了,一些经典的作品对于我们依然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

Q:关于创作‍

说起创作,我们知道创作的灵感一般来自于你直接的生活感受,来自于你的阅读经验,或者是创作者本人的想象力。你们是如何开启创作的,或者会为创作做哪些准备工作?写一首诗,一首歌,或者编一个戏,其中核心关键的环节是什么?

思安:

每次与人谈这个话题,我都会比较羞愧。因为尤其是在小说创作这方面,我的灵感来源会非常的随意。有的时候就是吃着火锅、唱着歌,或者洗澡的时候,会突然间想到一个事。或者是做梦。有时候会做非常好玩的梦,早上起床便会记录下来。有时候半夜梦到了什么,这时脑子里有另外一个声音对自己说:赶紧醒,把它写下来,否则早上肯定会忘掉。我这个时候就真的会醒来。

但是,在做戏剧的时候,灵感的来源,或者说创作的起点通常是从一个我非常关注的议题,或者是我身边的人,但是他们的经历或者他们的遭遇可能并不只是一个个人的经历。最近在北京要演出的一个戏叫《凡人之梦》。如果大家对北京的城市发展有一定兴趣的话,可能会了解到,2017年大兴,北京的一个郊县,有一场非常严重的火灾。事故发生在一个民居违规改造的这样一种违建房,里面住了很多的务工人员。因为电动车充电引发了一场非常严重的大火,死了20多个人。第二天,我从一个记者朋友那听说会有一个大规模的拆除。所以我们当即就开车到了事故发生的这个地方。那个场景是非常震撼的,就是一夜之间,当地政府把出事的村子全都给拆光了。都不知道这些人是怎么转移的,但是真的是一夜之间就消除了。那里住的大部分是外来务工人员,因为他的房租算是非常便宜,房东割出了很多的小的单间可以供大家选择,以一种低的成本可以生活在北京。但是这个生活场景在一夜之间就消除了。你会突然发现你生活的根基是如此的脆弱,就是他说没就没了。但是当时其实我们依然不知道这个对于后续的影响是什么?我在一种震惊和懵懂的余音当中。

我会从一些非常具体的事情开始入手,然后沿着这个自己感兴趣的方向想要去弄明白一些事。通常是弄不明白,因为情况总是很复杂。没有绝对的恶在里面,但是也没有绝对的正常和普通在里面,所以戏剧的功能可能是在于我提出一些真实的问题,一起去做深入的探索。可能目前也就只能先到这里。

伏仪:

我说的话,我唱的歌,写的旋律,我希望有人能从他的生活里面找到这些东西的折射。如果有的话,这种东西就可以让他对自己的生活有所感悟。从我创作的时候发出,到他拥有这个感悟,最后又反馈回到我的音乐上,这样形成了我们精神上的交流。

在真诚地去创作音乐的前提下,我觉得对自己的每一部作品都是非常满意的。真诚是一种心灵的开放,当创作者用一颗纯粹的心去贴近自己的作品时,能体悟与回味到的,便是创作过程中那无尽的恳切和感动。

温柔梦幻,是我音乐的一部分,甚至也是我人格和生活的一部分。很感谢生活给予了我足够的自由,这样的自由使我能以最放松的姿态去追寻去尝试音乐创作,而当我放松自然地去进行表达之后,呈现出来的作品就会是温柔梦幻的。

Q:关于阅读

在这样一个各种信息不断地争夺我们注意力的时代,深度阅读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但它确实也是一件非常有意义且正确的事情。在二位的创作过程中,比如说阅读对你们创作起到什么样的作用?或者说比如哪个作家哪一本书给了你们一个打开世界大门的新的视角?

伏仪:

坦白来说我平时看书的时间相对来说比较少。但如果把阅读延伸开来的话,比如我做的是音乐这个行业,那聆听算不算一种阅读?它就是一种审美。在我眼里,如果聆听算的话,那确实有太多星星照耀着我从事这一行,或者说让我感受做音乐这件事情的前路。

从音乐的角度讲,音乐对我来说,这也是我经常给我的学生或者是小朋友讲的,给他们一个思想提示:我这一辈子,99%的时间都是在接收音乐方面的事情,都是在欣赏前辈们留下的各种伟大作品,只有那1%的量是在吸收的基础上做了一些自我的反馈。从这个角度来讲,没有阅读,没有聆听,就没有创作。

思安:

阅读对于我来说就是工作的一部分。了解世界文学走向就多去看看与你同时代的人写的书。这个同时代其实是指与你同时活在这个地球上的人。在同时代的人,他们是在说什么事情?用什么样方式?怎么样说的?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因为我们都活在同一个时空下,在世界范围内发生了很多非常重要的事情,我们是共同经历的。但是每个人都依然处在自己的不同立场和背景下,有着非常非常相左的意见,而他们又是怎样用一种创作的方式去表达这种意见的呢?这会非常的吸引我。

如果说到推荐,我会特别希望大家可以去读一读与你同时代的人写的东西,尤其是年轻人写的东西。为什么呢?主要是年轻的作者很难寻找到自己的读者。其实,中国13亿人,有那么一两万人是你的读者就已经足够支撑一个作者继续创作下去。这个说出来简直应该算可怜了。但是对于我个人而言,我会觉得同代人是如何看待这个世界的?而且他们又会怎样的用一种虚构的方式?以及他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这个世界的?这会一个一直特别吸引我的事情。

不代表说现在就是他创作的顶峰,但是依然会跟你的心灵发生一些共振,或者是给你带来一些非常新的点,就是也许你从来没有这样去看待过这个世界。但是可能他的某种描述或者某种看法给了你一个新的入口,可以去重新看待自己的生活。这个恰恰真的是同代人可以做到的事情。当然有一些非常经典的作品,你跟他不在一个时代,而且比如说他经历过战争,而你没有,但他的东西依然触动你的心扉。当然你的同代人不一定人人都会成为经典和大师,但是他可以帮助你去了解。即便你不去同意他,甚至反对他,但是他可以帮助你了解这个世界上还有其他的人是这样看待世界和生活的。我觉得比较有意思。

Q:关于城市与生活

了解别人的生活,从而我们可能可以更好地去建立自己的生活。你们去到世界各地不同的城市,在这种城市的转换当中,当你们进入另外一个生活空间的时候,他会对你产生什么样的刺激和改变?

伏仪:

我对这个主题非常感兴趣。创作的这个过程是比较私人的,但是演出是一个互动的过程。这个互动过程去到每一个城市都会产生不同的火花。每座城市都有她的不同文化与她的气质,还有各种各样的可爱的人们。跟不同地区的人做交流的时候就好像是对着自己的朋友一样,就是像在寻找自己丢失的那一部分灵魂的这种感觉。当我每次面对观众的时候都会有这种感受。

在这条路上,我们在不同城市,与不同的观众产生互动与联结。当然会有不同的反应,有好的也有不是那么好的。这些最终都会回到我和音乐身上。一般我们巡演或者演出的话,他们都是真金白银花了钱来看你演出的,他们是有足够多的资格来评判你的作品。我会仔细的认真的去感受每位观众他的体验如何。这些体验对于我们的接下来的创作或者表演是不可缺少的养分。所以我总是说在路上的这个体验非常的重要,也是打开人生新世界的一扇大门。最后我也非常感谢这件事情。我从事的这个行业,让我能有机会能去到不同的地方为大家演出,在给大家带来快乐的同时,我自己也非常享受。我用音乐对生活做出回应,选择不期而遇地去遇到旋律,是我目前为止最满意的创作方式。音乐是我灵魂的一部分,它可以承载我的感受,这是人与音乐之间最微妙的关系。

思安:经常会觉得挺开眼的。对于我来说,我比较少会因为一个城市,不管是旅行还是生活的经验,直接来写些什么。但是所有的这些细节会变成一个非常深刻的印象停留在这个记忆当中。我有一个小本子,当看到一个特别印象深刻的事情的时候,我都把它记下来,说不定哪天就用上了。其实大部分的时间我都会选择沉浸到这个城市当中去,把自己融入到这里面,但是与此同时,又带着视角去观察这个城市。

Q:关于重庆

伏仪:

到重庆就有一种回家的感觉。我有时候在舞台上会开玩笑的骗大家说我是土生土长的重庆人,对这个大家容易相信,因为都是说四川话嘛。对这座城市的印象?这里的听众就和他们的城市一样,包容性特别强。这里有直耸入云的大楼,也有层次错落的类似于我儿时熟悉的小巷子,有各种豪华的酒店商圈,也有市井接地气的火锅小吃,这种丰富的体验,最后都会融入到我的作品里面。我也会以同样的方式尽可能地给大家带来一些丰富立体的感悟。我在这里汲取的纯粹,感知与感动,都将存放进自己的音乐中。

思安:

比如说来重庆之前我从没想过一个40度的坡上会突然出现了一个红绿灯。我们因为租的车有自动启停,在刹车踩起来的时候车子突然间没有打着火,车就拼命的往下滑,眼看马上就要撞到后一辆车的时候,火打着了。这是我在其他城市从来都没有过的体验,会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但是所有这些东西可能都会需要一定的时间,也许在你的某一次的创作当中,他突然间落实在某一个具体的人物身上,变成了塑造他的性格和经历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部分。但是那也是一个蛮漫长的回想,可能在当时当可你不会知道这个记忆和这个体验对于你来说是意味着什么?这一切其实都也不是白白经历的。我会觉得很有意思。

Q: 关于无障碍艺术

思安一直在做声嚣剧读节(无障碍艺术),包括走入很多的学校,去和孩子们产生一个互动。聊聊声嚣剧读节工作坊在重庆的经历,这个故事对你的创作或者说重庆这座城市对你有什么激发。

思安:

21年的那个工作坊结束之后,我一度不愿意去回想这个事情,但是现在可以慢慢的开始去面对这个经历。当时是我们跟重庆学校合作,学校有一群8岁到16岁之间的青少年。我们通过戏剧工作坊的模式去跟他们建立一个交流。来的时候我想的很简单,是希望这七天的时间会对于儿童的戏剧教形成一些比较特定的产出,比如说它可以对戏剧形成某种认知,或者说它可以在打开自己的同时去调动记忆,形成某种创作,或者是可以用表演的方式去表达自己。

因为在此以前我从来没有尝试过类似的工作坊,所以经历了两天工作后,我突然间意识到我把一切都想的过于简单了。因为对于这些听力障碍的孩子们来说,用表演的方式调动自己,或者说去阐释自己的想法,其实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中间会有很多的事情,他们还无法理解。有很多事情,他只有感受,只有情绪,但他不知道为什么。戏剧是一个非常直接需要去调动你的经验,你的情绪,你的肢体,把这一切融合在一起,用语言表达出来的过程。但是对于听力障碍的孩子来说,除了身体之外就是手语。手语是一种完全不同的语言系统,所以对于这些孩子,去直接地调动他们的记忆经验,尤其是成长当中可能会面对的挫败,并不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

后来我会渐渐地意识到,重点真的不在于说让他们用表演去抒发和表达自己。可能只是需要去建立一个人和人之间的信任,让他们知道他的经验可以转化成其他的东西。所以在后面的几天时间里我放弃了很多的执念,会希望去引导他们可以更快乐,更放松。在这样的一种状态下知道这个世界不是一个固定的模样,这个世界上生活的大人也不都是你父母的样子,你会在你未来的生活当中认识到很多的人,你会认识到很多的艺术手段,不只是有你现在可能比较熟悉的这种,网络的视频或者是画画,或者是摄影,可能有戏剧,也有表演。所以可能做到这一点也就足够了。而且我也觉得重庆这边有很多非常好的做无障碍艺术的组织,也会希望未来跟他们有一些合作,可以让更多的孩子或者是这类群体可以以戏剧的方式更多的表达自我。

朗读的力量

用自己的声音,用朗读,将自己喜欢的作品与现场的朋友分享。

思安周嘉宁也是我很好的朋友,她去年出的一本新书,叫《浪的景观》。这本书与她之前作品相比有着非常大的变化。如果大家从高中时起开始阅读,可能会知道周嘉宁是同韩寒和郭敬明一样从新概念写作大赛走出来的作家。但是20年的时间过去了,如大浪淘沙一般,在那个期间涌现出的许多作家如今大都已不再写作了,然而她还依然在写作。

而且我会觉得她的作品当中有一个点可能在以前没有那么吸引我,但是在现在越来越吸引我的,就是她会不断地回溯到某一个特定的时间点。因为在最开始发生的时候,我们都不知道在这个时间发生的一切,对于我们的影响到底是什么样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进,命运开始在每个人的身上显出了具体的形状。那些令人琢磨不定的东西开始变成了一些非常确定的东西,比如说你在今时今日做出的一些选择和你对人生的态度,可能在20年前已经形成了,但你自己还是不知道的。所以可能他的这个点对于我来说,我会是很喜欢的。

伏仪

《乌合之众》,法国作家勒庞的一部作品。它讲到关于一些群体心理学的东西,这个其实和我们今天聊的许多内容相似,比如说现在有些人他们为什么会有这种反应?为什么会在网上发各种奇怪的评论?这些现象他在100多年前就有预见性的。或者说他当时的社会也有这些类似的问题,只是媒介不一样而已。

面对这些问题,我觉得看这本书你至少可以对这个行为做出一个理性的判断。书上并没有教你太多如何去应对的方法。但是至少揭示了一个现象。这是一个事实。在这个事实状态下,你认清事实的同时,你才有可能找到一个自己的方法和平衡自己的一个道路。他解释了我的许多困惑。

音乐与光

生活不易,有所不及。一路硬骨,但见美好。 

生活中的所求或许并不如愿,而每个人身上都有一处“硬骨”,坚定地支撑住那些满载热爱的美好瞬间。

以前的歌,我会觉得是记录一个瞬间的自己,每次听的时候都可以还原那个创作它的时空里,像做一次奇妙的时空旅行。

但《记昨日书》这首歌却不一样,它像一份给未来的礼物,每一个音乐响起的时刻都仿佛是全新的。对,做可以一直听下去的作品,才是我努力的方向。

- 伏仪

就毫无戒备地闯入生活吧,做一场「凡人之梦」,在日常与理想中不知疲倦地折返。

不介意自己是缓慢的,哪怕是坐上「一列绿皮」,只要「体内火焰」仍未熄灭,我们总能到达想去的地方。

热爱,即是我们「雀跃的硬骨」,何妨寄随性给朝暮间动荡的生活,远隔山海,就举杯,一起度过「每个有意义的时辰」。

这一夜,我们用声音、用朗读打开对生活更多的想象。就毫无防备地闯入生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