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六10:00开票 话剧《延水谣》在战火中谱写诗意和浪漫!
“笔当枪,志如铁”
“求解放,救山河”
荣获纪念西南剧展80周年
暨第八届全国话剧优秀剧目展演
“优秀剧目奖”
西安话剧院
话剧《延水谣》
论证“文艺为人民服务”创作初心
话剧《延水谣》从八十余年前一群充满理想,从全国各地奔赴延安的艺术青年们写起,串联了中国社会主义文艺路线的探索与确立,在一部部耳熟能详的抗战文艺作品中,在一次次动人心魄的精神震撼与思想成长之中,书写了万千文艺战士“以笔为枪”,保家卫国的壮烈史诗,呼唤了“文艺为人民服务”的创作初心。

抗战初期,一批热血青年怀着对文艺的美好憧憬,从祖国各地奔赴延安,考入了刚刚成立的鲁迅艺术学院。这些年轻人不惧生活条件的艰苦,充满热情地投入到学习和创作之中。
然而,他们始料未及的各种矛盾接踵而至,从“山顶上”来的(指井冈山和中央苏区时期的文艺干部)和从“亭子间”来的(指上海等地从事左翼文艺运动的文化人)之间,不可避免地产生了艺术观念上的分歧;同时,他们在个人情感方面也出现了难以调和的问题,加之他们精心准备的演出和画展却不被部队官兵和群众接受,一时间,文慧心、林逸萍、竺之奇、杨三妹等人陷入深深的困惑,有的想要退学去追寻所谓的艺术自由,有的想要离开延安回到“亭子间”去,还有的想要回到“山顶上”去……
毛泽东主席看到了文艺界存在的种种问题,与年轻的鲁艺学子促膝谈心,指出文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问题,我们的文艺是为最广大的人民服务的。鼓励他们到走出小我,走向社会这个“大鲁艺”,到人民群众中去,到火热的斗争中去!
鲁艺师生们在延安文艺座谈会精神的指引下,深入抗战前线,经受了血与火的战斗洗礼和生死考验,创作出《白毛女》等一大批贴近生活、鼓舞人心、无愧于时代的经典作品,在成长中走出了自己的精神困境。当战场上的枪林弹雨中喊出“给我们的刺刀尖带上文化”时,他们深深地感受到了文化的力量,感受到了做为鲁艺文艺战士的使命与自豪……

《延水谣》是一次红色文化上的寻根,也是对延安精神的回眸与呼唤。该剧将国家历史选择、个人命运选择和文艺道路选择紧密结合在一起,多点多面地反映了文艺工作者们在血与火的洗礼下,走出小我,走到人民群众之中的成长过程,让观众们感受到抗战时期文艺工作者们的浪漫与激情,是“扎根生活、服务人民”、“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等精神的生动投影。
“是群演亦是主演”
全剧采用了一种散文诗化的结构样式,形散而神聚。“群像”一直是话剧《延水谣》绕不开的一大特色。无论是那一群激情澎湃、个性突出、观点各异却都心怀天下,从祖国各地奔赴延安的艺术家们;还是勤劳朴实、热情率真、不乏幽默与狡黠的陕北农民;还是血性豪情、英勇无畏、智勇双全的革命战士,每一个人、每一个群体,都在话剧《延水谣》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勾画着那一个特殊时代下全民一心的战斗史诗。
延安“鲁艺”文艺作品镶嵌其中剧中尽可能地将延安“鲁艺”创作的文艺作品镶嵌其中,不仅强化了戏剧节奏,烘托了历史氛围,也满足了观众们的怀旧情绪,形成了感人的艺术效果。这些作品,堪称延安时期的红色文化之根,至今仍散发着迷人的光芒,璀璨夺目,生生不息,给我们以共鸣与引领。
话剧《延水谣》西安话剧院西安话剧院成立于1953年4月25日,由西北艺术学院戏剧系和西北党校文工室合并成立,是解放后西北地区成立的第一个话剧表演专业团体。自建院以来,先后排演了《延水长》《西安事变》《毛泽东的故事》《艰难时事》《轩辕黄帝》《郭双印连他乡党》等古今中外各种不同风格、流派的剧目200余部,剧院自己改编、翻译剧目70多部,总计演出场次达10000余场。
近年来,西安话剧院高举现实题材创作的大旗,用话剧艺术的独到魅力书写时代、服务人民,创作推出了话剧《麻醉师》《柳青》《长安第二碗》《路遥》《红箭红箭》等一批讲述中国故事、发扬中国精神的优秀文艺作品,积极组织巡演活动,足迹遍布全国。
话剧《麻醉师》荣获中宣部第十四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第十五届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文华大奖”双项国家级大奖,话剧《柳青》荣获“第十六届文化艺术政府奖——文华大奖”,话剧《路遥》荣获中宣部第十六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话剧《长安第二碗》荣获“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创作扶持工程重点扶持剧目”。2021年,话剧《柳青》《长安第二碗》双双入选“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工程”重点扶持作品。
西安话剧院将最本色、真实、质朴的优良艺术传统和现实主义表演艺术风格传承至今,以强劲的艺术创作实力,跻身全国戏剧创作第一方阵,在国内享有盛誉,打响了“话剧陕军 西安创作”的文化品牌。
声明:本文由东方演出网收集发布,版权归作者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平台致力分享有价值的内容,转载引用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以演出主办方官方信息信息及现场为准!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